農業救助分析
近年農業天然災害頻度有增加的趨勢,加上氣候有異常農業的天然災害救助金居高不下。尤其每年秋冬之際11月至次年1、2月間之寒流來襲,夏秋之際6月至9月間颱風、豪雨頻仍,更有終年無法預測之地震發生,5月至7月間發生焚風及突如其來少見之冰雹等天然災害,農、林、漁、牧業皆非常脆弱,瞬間即造成重大損失。
當天然災害發生、農委會一宣布啟動農損補助後,地方公所便進入備戰狀態。受災農民蜂擁至公所辦理登記,而後公所要一一到農地現勘,再交由中央政府發放款項。其中需耗費大量的人力不說,來回的時間也相當可觀。等農民拿到款項時,往往都已經開始下一輪翻地、耕種了!在過去農戶相對貧窮的時代,或許發放現金還有救助的意義存在,但就現在的時空而言,農業跟著時代進化,早已經有不同面貌。
現行問題
資料來源:行政院農業委員會
2016年1月霸王級寒流襲臺,漁業署估計,農林漁牧損失的項目中,漁業災情最慘重,災損多達32億元,受創最嚴重的是雲林縣與臺南市養殖的虱目魚、石斑、文蛤及吳郭魚。另外,2015年8月則有蘇迪勒颱風侵臺,造成全臺漁損近3億7千萬元,養殖漁業部分,又以雲嘉南一帶的牡蠣養殖損害8千多萬元最嚴重。
全球海鮮供應鏈正受疫情嚴重威脅。經濟低迷造就鮮魚需求減少,加上種種防疫措施,正擠壓到攸關2億人口生計的全球海鮮產業。除了延長庫存保存時間,開發冷凍、罐頭商機,業者要對付充滿不確定的未來,更需要跨國合作。
依據「台灣農業年報」資料顯示,由79年至88年之10年間農、林、漁、牧產物損失金額達772億餘元,佔10年間農、林、漁、牧產值36,921億餘元之2.1%,平均每年損失金額為77億餘元,其中以85年賀伯颱風損失148億元為最嚴重,依產業別統計,以農產物損失551億餘元,佔71%最嚴重,其次為漁業損失84億餘元,佔11%。